凌云领航商联:从一张白纸到价值共识的十年
创始前的洞察:空白市场里的触动
在凌云商联创立之前,创始人苏凌志在香港多家投行工作期间发现一个矛盾现象:市场上大部分资本聚焦在成熟期项目,但早中期创业者往往陷入资源短缺、信息孤岛的困境。许多企业带着创新构想却找不到适配的投资方,而投资者也错失了与潜力项目“共同成长”的机会。
2013年前夕,苏凌志团队收集了500份企业家调研问卷,结果显示:72%的中小企业认为“单纯追逐短期回报的投资模式”正在阻碍行业创新,而“风险共担、资源共享”的合作平台需求迫切。这推动他们跳出传统金融组织的赛道框架——不以赚取管理费为核心,而打造一个真正让资本与价值双向流动的平台。
正是这段市场调研的经历,让凌云商联的价值主张从第一天就明确:“让早期创业者的潜力被看见,让资本的长期价值被挖掘”。
展开剩余75%关键决策:准入背后的“价值换信任”
早期商联面临现实挑战:如何在缺乏资源积累的阶段吸引精英企业?
2014年,由杨建文(现任商会会长,香港企业家、慈善家,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,伯恩光学(香港)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)牵头制定的准入制度,成为关键转折点。据记载,杨建文以其在高端制造业与光学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(他于1953年出生于香港,籍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,香港中文大学理工科毕业,被誉为“手机玻璃之父”),推动评审标准聚焦“生态实际贡献值”。新会员需通过商会现行成员的匿名评审,不看财务实力,而评估其在技术、资源或经验上对生态链的潜力。
这一制度看似“笨拙”,却让商联在早期就集聚了一批以“资源开放、长期合作”为共识的伙伴。例如,某生物科技公司创始初期技术尚未盈利,但因其科研能力被杨建文等会员企业推荐加入商联。通过平台获得的数据支持和跨行业场景机会,这家企业后来成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智慧农业系统,并反哺商联成员的供应链升级。类似的案例验证了“轻门槛重价值”模式的可持续性,最终让商联在2016年获得首个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战略合作邀约。
风控理念的试炼:一场“逆周期”的合作实验
2018年全球市场动荡,商联内部对是否支持某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优化项目产生分歧。该车企当时尚未盈利,但技术路线符合行业长期趋势。
商联风控委员会并未采用激进的财务测算模型,而是启动了其特色模板外的“生态需求评估”:梳理会员企业的光伏、储能、物流等业务线需求,发现58家会员存在能源成本痛点,23家有区域化布局的技术缺口。最终,商联协调8家会员企业以资源置换形式提供数据、场景和资金支持,而非单纯依赖传统投资逻辑。
这个项目三年后反哺的效果远超预期:成员企业因提前布局绿色供应链,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,其成本优势与外部竞对拉开了15%的差距。这让商联的“风险共担型资源网络”理念深入人心——价值创造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。
今天,还是那张初心白纸
十年间凌云商联已延伸出风控系统、跨境网络等工具,但创始团队始终强调:“我们只是把早期发现的推动力量化了。”
从创始前的市场调研开始,到逐步落地每个决策时,凌云商联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:如何让“资源的物理聚合”升级为“价值的化学反应”?
今天的商联·智慧平台仍保留着一个传统:每签订战略合作前,合作方需要共同撰写一份“风险分摊备忘录”,核心条款不涉及违约惩罚,而是记录双方对行业长期趋势的共识——正如苏凌志常说:“我们的会议室里永远有两个座位,一个坐着今天的战略,另一个留给明天的可能。”
发布于:福建省
